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YB体育教学资源使用建议十篇

YB体育教学资源使用建议十篇

  YB体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美国率先在大学启动了无线年发展到今天,无线校园网已经成为各大院校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携式、可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使广大师生对无线网络越来越依赖,对于各大院校,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硬件建设的必备及教学改革的关键支持技术。

  校园网的建设是以光纤为主干,覆盖全校的宽带网。一般是以教学楼和办公楼为单位,各信息点分布在各楼的每个房间,在校园内上网必须将终端设备通过网线连接到相应的信息点上。这样的有线网络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有线校园网,网络接口即信息点在综合布线时已固定好位置,利用计算机终端设备上网时,设备必须在网线能连接上的位置。然而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应用,广大师生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在图书馆、教室的任何位置,甚至在走廊上、操场上,有线校园网已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有线网络端口的数量是有限的,有网线接口的地方可以上网,没有布线的地方就不能上网,上网的数量受信息点多少的限制。而无线校园网易于扩展,根据需要,无线网络可以以多种配置方式满足几个到几千个用户的容量。

  现在各大院校都开展了网络化教学,许多课程的课件都要通过访问页面来获取。广大师生都希望能有更便利的条件访问校园网上提供的各种资源,学生尤其希望在任何地点都能访问课程主页和课件资源,并进行提交作业等操作。

  无线网是在网络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无线网络是利用无线电波来实现与终端位置无关的网络数据传送系统。无线校园网可以让师生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的任何位置利用计算机上网,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在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支持下,利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发展方向。有了无线校园网,学生可以方便地登录校园网获取教学资源,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技术层面的革新,还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深化,教育资源的重组。

  无线校园网是在有线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对有线校园网的拓展和延伸。构建校园网的目的是为网络教育和移动教育服务,目前无线网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IEEE802.11协议即载波侦听多点接入/避免冲撞(CSMA/CA)。最初的IEEE802.11标准逐渐在更新,现在正在采用的标准有:IEEE802.11b、IEEE802.11a、IEEE802.11g及IEEE802.11n等。IEEE802.11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载波侦听查看介质是否空闲,另一方面通过随机的时间等待,使信号冲突发生的概率减到最小,如介质空闲则优先发送。IEEE802.11b/g能够与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平滑连接,并能与现有的有线网络、资源进行良好的兼容和整理合。

  无线网络协议标准还有其他协议,如无线质量保证协议:IEEE802.11e;无线接入点漫游协议IEEE802.11f;动态频率调整与信道调整协议IEEE802.11h;无线链路安全保证协议IEEE802.11i;以太网传输供电协议IEEE802.11af;基于逻辑端口的认证协议IEEE802.11x。

  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的技术发展到现在,硬件设备的功能及特性完全能够满足构建网络的需要。构建无线网络的硬件设备主要有服务器、核心交换机、POE交换机、无线路由器,在选择这些设备时,主要根据网络的规划要求确定各设备的型号及性能,综合考虑的因素主要是选购的设备是否安全、稳定、可靠;管理维护是否方便、易于扩展。

  校园网是学校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无线校园网是真正意义的校园网,它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网络覆盖的范围内,对原有的有线校园网进行了最大的延伸YB体育,构建无线校园网主要是为网络教育和移动教育服务的。

  这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应用。现在高校的许多教学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的选择、作业的提交、教学课件的下载;教师通过网络上传课件、课程要求、布置作业;广大教职员工通过网络进行办公、了解学校的各种公告及新闻;教务处通过网络教学信息、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等。有了无线校园网的支持,以上所进行的各种应用都变得灵活方便,随时随地了,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资源的使用率有了很大提高。

  无线校园网提供的一个基本功能是连入Internet,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上网,不仅能浏览、使用学校网站的信息资源,还可以轻松进入Internet,更大范围地使用网络进行各种活动,如查找网上的其他学习资源、登录BBS、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网络购物等。无线校园网给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移动学习指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配置无线网卡,在校园内任意位置可以随时上网,获取网络资源,这是建设无线校园网的初衷;二是随着移动通信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记本不一定随时都在身边,但手机可以随身携带,由于手机上网的时间受流量的限制,且速度较慢,有了无线校园网,师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只要一有需要就可以连接上网,这样就真正实现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无线校园网促进教学资源形式的改变

  随着各类多功能便携式、可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学生对移动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主要是教学资源容量的要求,即教学课件要小而精,易于下载、易于网上阅读。目前,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成为各大院校教师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原来的教学课件一般以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准,课件内容多、容量大,教师上传速度慢、学生下载慢、网上阅读占用时间长。而微课程是以3~5分钟的视频完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点的讲解,视频时间短、容量小,学生下载方便、网上观看直观。微课程教学资源形式的形成,满足了学生对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效率。

  近日参加了一个“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展示交流会议,课题集全区的教师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资源。会议期间同与会的同仁就资源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谈到教学资源建设,大家都感到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问题是从2000年以来各区在资源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资源利用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利用率很低。如有的区从2002年至今已经进行了3轮的教学资源建设,其内容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基本素材。前两轮为直接购买成品资源库,第3轮为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资源管理软件,并将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归类管理,兼有教师开发后上传的资源。该区为此组织电教人员下到学校进行了教学资源的专门介绍与使用培训,但说起使用效果,利用率依然很低,很少有教师光顾。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家族中的一员,已经成为推动新课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郑金洲教授在比较中西“校本”不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余文森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类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过程做过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对学校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的解决,同时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学实际。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以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升华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与交流,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如此步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它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以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撰写反思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有深度的校本教研活动。

  前述谈及教学资源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呢?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项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为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伴随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资教学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收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扩大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做更为深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与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网格技术旨在使互连网上所有资源, 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实现全面共享与协同工作,使整个Internet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为用户提供即连即用式的服务[1]。目前,网格的发展更多还在实验研究阶段,离最初设想还有很大距离,但它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已成共识。并且正在逐渐地由一个新兴名词转变成为运用于商业、科研、医药等各行业的技术产物。

  网格一词译自英文单词“Grid”,简称为虚拟计算环境,就是把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计算资源连接成一个单一的统一资源即虚拟高级计算机的环境,实现全球范围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等的全面共享。其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它是继Internet、Web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网格的核心概念是协作资源共享和在动态多制度虚拟组织中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网格可以从以下描述为以下三点[2]。

  (1)协调不服从集中式控制的资源。即网格能集成和协调资源与用户在不同控制域内的活动。

  (2)使用标准的、开放的、通用的协议和接口。即一个网格是由多用途协议和接口来构建的,该协议将能解决诸如鉴别、授权、资源发现和资源访问等一些基本问题。

  (3)提供非常的服务质量(QoS)。即允许按协作方式来使用其成分资源以提供各式服务质量。

  对于目前网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其运行环境已和其他计算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已不能够满足网格计算所面临的开发难度、排错、调试、修改、部署等问题需要构建新的开发环境[3]。

  GT3是用java语言开发服务,客户端则可以使用java语言和C语言开发。开发过程首先需要定义服务接口。然后根据服务接口生成该服务的WSDL描述文档,以实现该服务接口,通过代码编写完成,编译生成可执行的java类,其中客户端也需要用java语言开发生成可执行类。最终部署到服务运行容器中由客户端调用服务。

  使用架平台,通常不需要其他工具或软件开发工具包便可完成万维网服务的开发。

  因为.NET框架可以提供专门的文件类型.asmx,每一个.asmx都包含一个WebService指令。

  因此在.NET框架中,可以通过以下流程完成一个万维网服务:(1)创建服务文件 .asmx。(2)添加服务逻辑代码。(3)保存并运行.asmx文件。(4)根据提示输入参数,提交给服务器。(5)得出服务运行结果

  UNICORE(UNIform Interface to Computing Resources)是把超级计算中心资源结合起来,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这些资源。UNICORE服务器在调度作业之前把抽象的作业和资源翻译成特定平台的命令和选项,在执行命令时,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自动从用户的文件空间读取和向用户的文件空间写回,从而完成不同节点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另外UNICORE网格平台通过用户认证X.509证书授权,把对应资源分配给用户,而保留自己的自利。

  由于目的和应用的不同,还有很多网格开发环境和工具,如:WebSubmit应用程序,CoG工具集,GPDK结构模型YB体育,GDMP客户等等,这些技术均是在网格应用和网格技术开发中所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远程教育是由过去的函授、电视广播、网络教育等伴随着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又非独立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实现终身教育而获取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渠道。

  学习资源丰富的最大化是远程教育学习的最大一个特点。而网格技术应用中最为核心的是为各种网络上的资源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共享机制,使得各种异构和孤立的资源,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各种计算和信息服务。因此,网格技术的应用能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全面共享和作业交互。网格技术应用在远程教育中的优势概括为以下两点。

  (1)网格技术的应用在物理上将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即将分布在教育教学中将各高等院校多媒体课件、数字教学视频、无纸化习题库、网络化考试系统以及各类论文文献等海量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教学为一体的信息网格,覆盖到各个地区,提供统一的、高效的信息服务,同时提供主动学习方法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成为现实。

  (2)通过分布式资源的协作与共享,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汇聚在网络上,这样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极大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远程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网格技术应用在远程教育资源中,也能够大大缩减教师个体的备课时间,将这些时间用做扩充知识领域,丰富授课的内容容量,突出授课内容的重难点方面。而且还会加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扩展了教师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从根本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远程教学系统的网格系统面向用户使用的入口,远程教学平台通常具有是一个开放的Web入口界面,通过这个界面用户可以使用网格系统提供各种功能,如安装新的网格程序、提交网格作业、使用网格程序提供的功能。

  首先,可以根据利用GT3开发平台技术构建一个分布式网格教学资源服务系统ERSDG(Education Resource Service Data Grid)[4],为不同分支机构(教育受体)通过教育资源访问口,访问现有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教育资源数据库服务,从资源库获取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数据,并同步到本地环境中的资源库中。

  其次,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必须要针对高带宽广域网环境进行优化以便解决网格环境下数据的统一传输,于是就需要一种基于FTP协议基础上的文件传输协议即GridFTP协议。

  目前,该协议是由Globus工作组开发的一种安全可靠的高性能网格文件传输协议。为了实际使用的需要,GridFTP协议的安全性方面采用了RFC 2228(FTP Security Extensions)中提出的机制,对GSI(Grid Security Infrastructure,网格安全基础设施)和Kerberos提供支持,在实现高效传输上它支持第三方控制的数据传输、并行数据传输、条状数据传输、部分文件传输、缓冲区大小自动协商、出错重传等机制。各资源分支机构通过设计开发统一接口,在上传数字资源的同时,自动调用GridFTP协议,从而将相关教学资源文件同步上传到网格的各个节点之上,再由网格教学资源服务系统实现自动分布和同步传输功能。

  因此,具备了这一资源共享的能力,就可以构建教学资源访问和集成的虚拟化界面,最终网格服务简化了用户或客户端程序对分布式教学资源的访问过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的发现、组织、管理、、分发和交换等方面的整合和集成(如图1)。

  通过网格技术,可以实现将原来的分散管理和维护方式,转变为自动集中和调度方式,实现无障碍资源共享。它不仅能够提供内容最为丰富的大学课程视频点播服务,而且提供了能同时支持成千上万路视频流的服务能力。大学课程在线网格系统(Realcourse)应该建立在ChinaGrid公共支撑平台(CGSP)之上,通过Realcourse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每个学校各自维护自己的资源,自动纳入到系统管理中,这种分布式管理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课程资源。分布式视频和点播平台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在系统上支持全国各所重点院校的服务器,可以提供并发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的可靠视频流服务。对于用户可以获取所有的视频教案资源,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通过点播平台点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学习。

  因此,网格技术在远程教育应用中,可以将不同的教育资源连接地理上分布的各类计算机(包括机群)、数据库、各类设备和存储设备等,形成对用户相对透明的虚拟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应用包括了分布式计算、高吞吐量计算、协同工程和数据查询等诸多功能[5]。

  总之,由网格技术构建下的教学资源服务系统和分布式视频和点播平台,更好的解决了目前远程教育中存在的资源共享不对称导致的资源建设重复,利用率低下等不足。根本上解决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布局中的差异最终实现了异构机器或机群之间的协作和转换,达到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这一目标。

  网格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到目前为止网格的实际应用系统还比较少,建立一个以网格为核心技术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6]。随着网格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必然会极大地影响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未来的远程教育将更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学习和知识管理,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网格环境下远程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教育形态。在这方面,网格技术具有强大的支持力,不同的网格应用类型将满足远程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知识网格的实现,将对远程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史文翀.网格体系结构与资源管理框架的研究[D].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8.

  [2] 刘立群.网格计算与网格体系结构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1(2).

  [3] 郁志辉,陈渝,刘鹏.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12.

  [4] 吴永和,马晓玲,肖君,等.基于数据网格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的实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校本教研的发展也有了可喜的成就,出现了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形式。如“一题一课”式的校本教研形式,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将结果以展示课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提升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和交流,从而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一步一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再课―再议―升华突破”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用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反思,如果研讨反思后引出新的教学思路,则以新的教学思路再次用展示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再研讨、反思,撰写专题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研究和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的精品而深邃的校本教研活动。

  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的资料,利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作更加深入研究的教师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和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二)社区教育培训尚未形成辐射和互动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各社区学校为分支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未形成辐射和互动。社区教育学院基本上限于自身活动,很少有将教育资源和培训活动辐射到周边各社区学校或村民学校的情况,各社区学校和村民学校也缺乏经常性的交流合作与共建等,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总体上说多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社区教育解决的热点和难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教育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整合为主,建设为辅,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1、以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中心,周边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民学校为分支平台,形成中心向分支辐射,分支向中心集聚,各分支互通的共享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把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深入社区、广泛宣传发动和个别沟通相结合,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库。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由各社区推荐社区教育积极分子,经过考核确定优秀人选,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并表彰。三是通过与相关企业和职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利用外部的专业设施和师资,创造一个专业支撑体系。2、完善优化中心平台,向社区全面开放。增添和提升教育设施,以满足社区教育需要,学校所以教育资源向社区市民开放,由后勤处负责硬件管理,社区教育培训处负责资源的开放利用。以各设施的利用频率和使用效果来考量社区教育培训的工作绩效。3、加强网站建设,构筑社区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各教育机构的基本信息,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信息,教学课件等,形成网络资源共享服务体系。4、教育资源形成辐射,推动边远地区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学院和乡镇成教干部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培训,各乡镇成教干部在各自的区域组织发动培训对象,社区教育学院组织师资实施教学,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范围。

  (二)建设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长效机制要使社会教育资源成为社区教育资源,要使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要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教育资源开发互通辐射,需要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才能常态化良性运作。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机制: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二级管理网络,统筹共享资源,搭建共享平台。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具体由社区学院社区教育联络指导部负责组织、管理、利用和评估。整合协调机制: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整合协调区域教育资源,解决分歧和矛盾。评价激励机制:要积极引导,发挥典型的导向作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考核评估,对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评优和定期召开表彰大会。制度约束制度:制定《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确定共享资源的项目种类,主要用途,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等。责任联动机制: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召集本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确定考核评估指标,实行分级管理,责任联动,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之中。经济补偿机制:根据目前人们认识水平和社区发展水平的现状,制订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单位补贴、计点计时付费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市场运作机制: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引入部分市场运作机制,以区别于行政倾向较强的社区共建模式,使社区资源共享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营造氛围,激发需求,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只有社区民众的主动参与,共享资源才能发挥作用,共享机制才能有效运转并发挥社会效益。以学习型组织创建为抓手,推动各社区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社团组织进行归类合并,给予重点培育。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学习型家庭100家、学习型单位10家、学习型社区或行政村1家。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这个平台,推动整个社会学习主体意识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一套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共享平台的资源辐射和集聚,满足全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和居民的学习休闲养生活动。建立由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到社区、行政村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二级管理网络,确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考核评估制度,制定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基本完成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但社区教育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自觉的境地,没有政府的支持,工作很难推进,很多工作不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所能完成的。针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良性的共享机制1、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理顺相关责任单位的行政关系。2、加大各单位资源开放力度。打破壁垒,加大开放力度,实现全社区资源共享,让市民成为教育资源最大的受益者。3、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整合现有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强社区的教育培训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文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学习点的建设。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创办学习点,加强与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展多样化教育学习活动。

  (三)整合区域内各种人力资源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者队伍。2、以社区教育讲师团、宣讲团、志愿队、专家顾问团、社区服务团等组织形式,制定相应的措施,整合人力资源为社区服务。3、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吸纳优秀民间组织负责人,进入社区教育委员会,使社区民间组织有机会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四)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力度1、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社区教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性继续教育和培训。2、广泛建立数字化学习社区,支持社区广大居民持续参与、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的要求。

  为此,宝安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决定》、《宝安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全方位深入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从2004年起,宝安教育局按照“充实、整合、创新、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新思路,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资源整合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地建成了宝安中学、高级中学、天骄小学等数字化校园,逐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学习、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校园内的师生在校园超市买东西、在校医室拿药时,再也不用交现金了;会议考勤、学生进出校门再也不用登记了——只需手持一张储值足额的“校园卡”一刷就行。每位老师都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同步录音、DVD录像,并将这些音像资料存放在学校教学平台上供点播使用。老师根据DVD写出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反复收看,帮助回忆教学内容。

  目前,宝安全区公办学校100%建成校园网,“宝安教育教学资源网”、“特色资源库”和“新课标优质课例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实现共建共享YB体育。另据统计,目前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网”上注册的教师人数已达15830人,资源数量达到50余万条,年平均总浏览次数超过116万次。不仅如此,宝安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还将多网合一,教育信息化效益和效能同步实现最大化。2006年以来,全区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费用已达3亿元。

  此外,宝安区教育局还高度重视搭建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信息化平台,通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全区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宝安特色资源库”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全区教师在“宝安教育资源网”上注册人数突破1万人,不断建设区内优质课件、视频课例、专题学习网站、“宝安教育中心图书馆”等资源,优质资源总量达4TB。为加强全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分享与交流,2004年1月起创办的《宝安信息技术教育探索》杂志已编印53期,共收集全区教师文章共计795篇。该杂志成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支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宝贵地方资源,深得一线教师喜爱。

  同时,宝安区教育局还大力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积极配合区政府门户网站内容建设以及区监察局网上办事等工作,完善“宝安教育在线”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实现网上协同办公、办事以及政务、校务公开。“宝安教育在线万多条。区教育系统还采用网络视频会议模式,成功举办了几十场全区性的行政会议、业务会议,创新了会议及工作方式。区教育局也因此在历年全区电子政务工作检查评比中位居前列。该局还通过远程培训、远程教育、网络教研与交流等形式,成功举办了几十场全区性的培训会议以及与香港等地的网上教研交流活动。利用教育部新思考网、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网等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开展远程培训工作,建立了师资培训与网络教研的新模式,为获评“全国区县级教师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为提高教学评价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宝安区教育局为学校配置了9套“网上阅卷与成绩统计分析系统”,实现了电子化阅卷以及统计分析。配置了12套“信息技术考试系统”,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与有效监督。

  目前,宝安区在全区学校范围内推广建立了“校讯通网络平台”,教师、家长共10万多用户参与使用。该平台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迈向智慧成长

  随着云计算、智慧校园等技术和理念的兴起,宝安再次升级教育现代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宝安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以及推广应用,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大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内部信息化与公民办学校信息化的均衡优质高效发展,实现智慧成长。

  宝安教育信息化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长期分散建设,形成了众多的应用系统,却无法被广泛共享利用。如何整合资源以适应新挑战也就成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宝安区教育局了解到,为适应这一新的历史潮流而开发的宝安教育信息综合应用云服务平台日前已正式开通运行,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第一个教育云平台。

  该平台自上线试运行以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案例。同时,该平台的成功建设和部署使得宝安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信息化服务时代,提高了教育管理效率、教学教研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区域教育公平、均衡和优质发展,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宝安教育云平台,是微软公司与云计算战略合作伙伴深圳太极公司根据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资源共建共享、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联手打造的中国第一个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云服务平台。其先进的云服务模式以及试用效果受到了业界知名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1]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与高等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切物力、人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2]主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体育教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设施、体育运行经费等;无形的体育教育资源包括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等。

  “整合机制”是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和不同利益主体矛盾,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具有明确一致利益追求整体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建设。[3]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是在当前高校扩大招生导致教育资源紧缺的环境下,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利用进行协调、引导、选择、综合,从而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和谐发展的过程。

  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能否最大化、整合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合机制的建设和落实。

  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机制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该研究从领导决策机制、沟通协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四个层面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编制,是指导柳州、来宾、河池市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4]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所院校在《规划》的指导下成立由广西科技大学牵头的推进区域性一体化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的领导小组,建立校长联席会议制,制定并签署《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协议》,明确各校在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责任,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以突出特色、把握优势为前提下,协商确定整合项目,协调解决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

  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3所院校建立以各体育学院院长(系主任)为负责人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的专门工作机构,以校长联席会议制定并签署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协议》为指导,负责整合发展的日常协调、规划和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各体育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工作会议,交流在整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一并提交校长联席会议讨论。

  各院校负责人围绕落实校长联席会议确定的体育教育资源整合项目,开展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校长联席会议汇报。

  要把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这一战略部署转变为发展成果,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来落实确定整合运动项目或体育课程等。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3所院校体育学院(系)的相关教研室主任或者相关运动项目负责人建立相对应的协商机制,具体落实校长联席会议签署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协议》所确定的运动项目或体育课程,研究提出运动项目或体育课程整合发展实施的具体整合方案,及时解决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考核评价机制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最后环节,对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鞭策和激励作用,因此,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应重在求实做细,这样才能使方案不流于形式。具体做法是围绕受益学生的人数以及有形体育教育资源利用频率等来建立科学评价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的定性和定量想结合的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整合进程评价工作。

  以往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来论述资源整合的价值,而区现象描述居多,造成的结果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知道“整合有利”但不知道“利有多少”,因此,通过建立定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知道“整合有利”,而且更要知道“利在何处”。另外对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建设有贡献的院(系)和个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与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这一现实矛盾的必要措施。笔者在阐述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基础上,从领导决策、沟通协商、工作推进、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分析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问题,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二级管理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实行这一模式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校扩张后,管理对象增多,学校一级管理的幅度有限,客观上有需要;二是二级管理形式符合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要求,是高校管理向“现代化”迈进的一部分,主观上有动机。而笔者再次将其提出,则是因为当前许多高校在二级管理过程中由于权力划分不完全合理,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建立更明确、更科学的权力结构加以应对。

  “二级学院实体性增强后,学院从学校全局出发意识会相对减弱,往往会出现有权无责的现象。学院各自为政、相互牵制,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学院间壁垒森严,导致学校领导权失控、决策权分散、管理失衡。”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例,从学校角度来看,固然要进行最科学规划,“花最少钱,办最多事”,但在学院层面,往往会出现重复建设,甚至出现建后闲置等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权力结构的配置出现了问题。

  许多高校在实行二级管理后,都出现了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计算机房、基础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现象,甚至教工活动中心也有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除了检查的时间外,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一般都比较低。

  以计算机房为例,一个学院的机房拥有数十台,甚至上百台计算机,而学院的学生数一般为几百或一千左右,也就是说,在保守估计下,基本上是十个学生就拥有一台,按照每天五大节课(一般高校都是两小节课连成一大节)计算,如果要这些计算机满负荷运转,则每个学生至少要两天上一次计算机课。而事实上,高校的计算机课一般都设置在学生需要通过等级考试的一、二年级,学生基数至少减去一半。并且,除了计算机专业,其他学生一周最多能有两节课,课时基数最少减去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按十人一台配置的计算机房,其最高使用率仍低于40%。而学校为这些教学设施、资源的建设支出了大笔的经费。并且,一旦学院拥有这些设施后,根据“能上不能下”“能加不能减”的传统,还必须不停地追加投入进行维护和更新,甚至新增。也就是说,我们在建设、维护和更新的经费中有约60%是用于保障设备的“闲置”。

  理论上讲,教学设施的建设权力一般都掌握在学校手里,并没有下放给学院。那么在学校统筹安排之下,为何还有如此多的重复和闲置呢?笔者认为,这不能简单归结为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不善或统筹无方,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二级管理后各项权力的关系。

  二级管理后,学校的建设权虽然没有下放,但有两个重要权力却掌握在学院手里,一个是建设需要的建议权,即“需要什么”;二是设施的管理权,即“由谁来管”。

  “建议权”看似无足重轻,因为学院只能建议,不能决定,学校最终可以不采纳其建议,而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因为二级管理之后,学校的工作是方向性的,如确定工作目标、规定工作重点等,但具体工作如何开展是由学院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学校可以规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也可以规定“要做成什么样”,但具体“怎么做”是学院的权力,由此,能对“做”的过程中需要什么设施、资源提出建议的,也只能是该学院自身。于是,建议权变成了“唯一建议权”,学校如果不采纳建议,那么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将“怎么做”的权力收回,亲自实施,但如此一来又回到了一级管理;二是和学院“讨价还价”,要求学院修改建议,但这只是在“量”上的协调,并没有改变学院建议权的“唯一性”。而我们认为,当建议权具有了唯一性时,它实际上取得了决定权的“效力”。

  并且,如果出发点仅仅是“更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学校是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的,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角度,校院双方的目标一致,利益也一致。那么,对于上文讨论的计算机房使用率问题,学院层面认识不到吗?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还要重复建设呢?这就涉及第二个权力,管理权问题。

  理论上讲,教学设施的使用权与管理权是可分离的,可以由学院使用,而由学校统一管理,但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使得两者之间无缝衔接,同时也为了避免两权分离后,管理方的“机关作风”问题,许多高校选择了将使用权和管理权同时赋予二级学院。表面上这一举措没有问题,而且还“深入推动了二级管理”,但在事实上却隐含着一个大问题:实际所有权问题。按理来说,二级学院的资产都是学院是学校的,学校所有资产都是国家的,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而在实际中,一旦拥有了管理权,那么,建好的教学设施就成为了学院的“固定资产”,其他部门或教师、学生使用则需要该学院的“同意”并且支付“管理费”。如此一来,由于“谁管理,谁受益”,管理权与利益紧密的结合了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院在教学设施资源方面权力进行了一系列演进,并最终归结到部门利益之上,这也成为了高校教学设施重复建设的最大驱动所在。

  笔者认为,在校院二级权力分配中,可以将行政权力的分配与学术权力的分配区别对待。

  学校应将行政权力进一步集中,可以成立校一级的实验管理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等,将学校的“软”“硬”教学资源集中统一管理。“行政权力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及其机关在保证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等目标的条件下,依靠强制手段形成的足以影响和支配学校内部成员及机构的一种权力形式。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高层,并且自上而下指向包括学术权威在内的全校各类人员。行政权力以等级制度为依托,强调层次性,突出整体性,是一种制度化的权力。”因此,应将其有效集中,以避免“一放就乱”。

  同时,将学术权力充分下放,学校掌握监督审查权即可。“学术权力指的是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下,代表大学最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及其所组成团体拥有的影响他人或组织行为的一种权力形式。学术权力讲究少数服从多数。在客观上,学术权力体现了学术人员和专家学者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信条。与此同时,学术权力还保证了学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权益以及学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学术权力的下放将有效防止出现“一抓就死”的局面。

  [1]于祯.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权力运行及其规范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2007年黑龙江省实施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选用了湘教版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源。到2010年,整套教材的使用完成了一个轮回。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简单谈谈对必修三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处理建议。

  1.补充最新宇宙探索的新事例,如神舟七号、嫦娥二号、太阳系行星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等相关知识。

  4.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建议放在第二章。采用图示法展示整个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着重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主要特点。

  5.“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建议适当压缩“活动”,留存有贴近学生实际价值的活动即可。

  1.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建议适当介绍矿物、矿产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1.用了圈层的概念,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要求不符合。建议介绍完圈层之后,可补充说明每个圈层的主要组成要素,这样过渡到个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识时比较自然。

  2.从土壤的形成因子,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典型,因为土壤要素总体不像地形和气候那么重要。建议采用地形或气候等要素来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用文字表述了世界大陆自然带分布成因等状况,可运用已学过的气候分布知识,联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熟悉各自然带的分布。

  4.补充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判断,如基带的判断、雪线高低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判断等。

  1.补充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说明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3.补充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课程标准未直接涉及,但属热点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应用示意图展示较好。建议最后一节可作为阅读资料呈现。

  建议设计活动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范围、空间分布关系。

  1.补充重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乡土农业发展情况。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较为简略,缺少对主导因素的分析,

  3.建议对于“区位”和“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作一般了解。课文中的阅读材料“农业生产条件”和“世界农业生产类型”应是正文的地位。其他的阅读材料可不作知识上的要求。

  3.建议关注细节,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4.关注现实,适度拓展。建议增加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应用(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议“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结构空间特点”及“人文发展指数”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3.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

  2.我国主要湿地分布区不作识记要求,但能通过图2-7知道我国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建议运用讲解法、观察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合理运用教材中相关湿地的材料,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分析、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极其重要价值。

  3.能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案例总结流域开发思路,再借鉴其整治的经验,建议拓展我国长江、黄河或塔里木河等流域,对其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4.采用图表探究教学法进行“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教学,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5.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煤炭与鲁尔工业区繁荣和衰落”的教学,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的结构、交通状况的分析,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兴起的重要作用,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鲁尔工业区的新发展”的教学,理解鲁尔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选择学生熟悉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分析矿产资源的区域开发。

  6.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联系;并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补充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关于作者: 小编

:YB体育【官方注册网址:ag.j9u.org】是一家专门经营一些线上娱乐游戏的平台,YB体育游戏画面上继承国风浓郁、精美写实的特色,YB体育提供的模拟挖掘机中文版下载现在模拟游戏是越来越多了,真人娱乐免费注册体验。

热门文章